基孔肯亚热
发布时间:2025-08-06 16:24:58
病原学
基孔肯雅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有3个基因型,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罕见母婴传播、输血或接触血液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有本地传播,2025年夏广东发生疫情。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天,常为3-7天。
症状:发热(中低热为主)、关节痛(首发症状,多累及远端小关节)、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躯干、四肢分布)。儿童皮疹更常见,新生儿可见肢端瘀斑和水肿。
实验室检查
核酸检测:实时荧光PCR或等温扩增法检测血液样本核酸。
血清抗体检测:IgM抗体发病3-4天可检出,IgG抗体发病后5-8天可检出。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发病前12天到过流行区或有接触史,有发热、关节痛或皮疹。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血清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核酸阳性、病毒分离阳性或IgG抗体阳转/滴度4倍升高。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关节疼痛者卧床休息,监测重症预警指标,避免盲目用抗菌药物,不推荐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
对症治疗:物理降温为主,高热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阿司匹林;关节痛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外用贴剂;瘙痒用抗组胺药物。
重症治疗:针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并发症进行支持治疗。
预防措施
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
个人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防蚊。
前往流行区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