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教育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2)》发布,防癌要做到这3点!

发布时间:2022-05-17 10:00:56

常 警 惕


1
警惕“癌由心生”




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构成癌症出现的因素。所以要控制不良情绪,提高应对负性情绪和事件的能力,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工作。


《核心科普知识》介绍,34%~44%的癌症患者有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或心理障碍,约18%的癌症患者同时存在重度抑郁。


2
警惕致癌微生物的传染性



癌症本身不会传染,但是一些致癌微生物有传染性。


《核心科普知识》指出,全球有16.1%的肿瘤与致病性病原体有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出了11种对人类可以致癌的传染性病原体,包括幽门螺杆菌这1种细菌,人乳头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7种病毒,以及埃及血吸虫、麝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这3种寄生虫。每种传染源至少引起1种到几种癌症。


3
警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核心科普知识》告诉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健康体重积极锻炼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等,可以预防超过40%的癌症。


具体是,要将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多走少坐,每周坚持150分钟的适度运动,或至少75分钟的剧烈运动;提倡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少吃高脂肪、高淀粉或高糖的加工食品和含酒精的饮品。


4
警惕癌症的遗传易感性



癌症与遗传有关,但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得癌;易感人群和患癌家庭成员也不是对任何癌症都易感,但是患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大一些。


《核心科普知识》介绍,某些恶性肿瘤有遗传易感性,如果亲属(子女)与患者(父母)有相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那么患癌概率要大一些。因此,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要做好早期肿瘤筛查,同时少接触化学致癌物,降低易感基因癌变的风险。



5
警惕“吃××能防癌”的误区




任何单一食物都不具有防癌作用。


《核心科普知识》指出,大蒜、辣椒、红薯等虽然含有抗癌的成分,但在正常进食量的范围内,远没有达到防癌的程度。正常的生理代谢需要多种营养素,不要指望只吃某一种食物就能起到防癌的作用。


早 筛 查


1
防癌体检有助癌症早发现


《核心科普知识》介绍,防癌体检是早期发现癌症的最重要的途径。专业的防癌体检可以说是代价最小、痛苦最少、最值得提倡的方法。这些检查项目包括比如针对肺癌的肺部CT、针对胃癌的胃镜检查、针对直肠癌的肛门指诊等。


2
过了40岁,体检要做内镜检查


目前,结直肠癌和胃癌已经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因此《核心科普知识》提醒人们,胃肠肿瘤早期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内镜检查是目前最有效的胃肠肿瘤检查方法。内镜还可以对一些癌前病变、早癌进行内镜下切除。推荐40岁以上的人在常规体检当中进行内镜检查。


3
PET-CT不适用于常规防癌检查


《核心科普知识》指出,PET-CT对肿瘤诊治有重要意义,比如定位肿瘤原发病灶、肿瘤分期、复发转移的鉴别、肿瘤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指导等方面。但通过PET-CT在健康人群中筛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非常低,因此不适用于常规的防癌检查。


莫 紧 张


1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癌症




一些常规检查当中也会包含肿瘤标志物的项目,有的人肿瘤标志物即便处在正常范围内,但只要发现数值不是0,也会忧心忡忡。


《核心科普知识》介绍,人体每天大约产生成千上万个癌细胞,因此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几乎不为0。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立即将癌细胞识别出来,并迅速启动免疫机制杀灭它们。

另外,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除了恶性肿瘤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肝脏的良性疾病、肾功能不全、银屑病等良性疾病,胸腺肽等生物制剂的使用,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其他一些炎症等。


当看到体检报告中出现单独一个肿瘤标记物升高的情况时,不要过度惊慌,应到肿瘤专科医院再次检查,如果全面检查后没有发现异常,那么只要定期复查即可。


2
癌前病变不是癌


对于癌前病变,《核心科普知识》中介绍,癌前病变不是癌,并非意味着必然发展为癌;癌前病变不能与癌等同。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等。对于癌前病变,应主动定期复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