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资讯

【新技术】应用FFR检测手段,让心血管疾病治疗不含糊

发布时间:2018-04-10 13:59:07

    说起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许多人并不陌生,当谈起如何诊断时,那更是脱口而出:“做个冠状动脉造影不就知道了吗?”没错,在医学上,冠状动脉造影一直以来被视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金标准”。

    不过……如果到了此时此刻你依然只知道这种方式,那你可就OUT啦!因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生理功能评价的需求。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项我院心血管内科黄抒伟教授及其医疗团队已经普遍开展的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技术。

什么是FFR?

  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血流储备分数)是指在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该血管所供心肌区域能获得的最大血流与同一区域理论上正常状态下时血管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之比。

  FFR是一个评价冠脉狭窄的功能学指标,可以从功能的角度对狭窄病变进行评价,可以给介入医生提供多角度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处理病变。(如果FFR小于0.75:介入是合适的,结果明显改善;FFR大于0.75:介入并不会给患者带来益处)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特别高(kan)大(bu)上(dong)?那么小编就给大家打个通俗的比方吧,让大家对FFR有进一步了解。

  如果咱们把血管比作是一根水管,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就好比是水管出现了一定的堵塞,通过FFR则可以判断出水管堵塞后的最大水流和正常状态下的正常水流之比,换而言之,就是能判断出堵塞的程度究竟有多厉害。如果堵塞得非常厉害(比例小于0.75),则需要通过介入的方式通通水管,如果堵塞并不厉害(比例大于0.75),则可以单纯采用药物治疗,不需要介入。

FFR优势大盘点

  听到这,有人不禁又要问了,FFR跟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技术比有啥优点嘞?别着急,让小编为您好好盘点一番:

  1. FFR可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水管堵得严不严重,有多严重,会不会影响供水。

  2. FFR可指导治疗——水管究竟哪一段堵得最严重,要不要给它通一通。

  3. FFR可评估治疗的效果——通水管后效果怎样,供水是否顺畅了。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只能对狭窄程度进行影像学评价,而FFR则是用数据在说话,不仅能判断病变程度,还能指导医生治疗,评估患者疗效,牛气着呢!!!

FFR助力任大妈判断冠脉狭窄的病变程度

  下面,让小编给跟大家分享一个FFR在临床上运用的病例吧~~

  今年67岁的任大妈是一位典型的“三高”人士,可惜多年以来一直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身体状况令人堪忧。

  前不久,任大妈突然觉得自己浑身不适,恶心呕吐得厉害,紧接着便晕厥了过去。当任大妈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我院的病床之上,我院心血管内科黄抒伟教授告诉她,在抢救时发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初步诊断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入院后,黄抒伟教授为任大妈进行了冠脉造影术,术中发现她冠脉双支血管病变,前降支近段50%狭窄,右冠近中段70%狭窄,影像学形态稳定。

  如果按照以往的情况,任大妈的情况也许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不过,尽责的专家们却在思考,任大妈的冠状动脉狭窄是否真正引起了心肌缺血呢?冠状动脉狭窄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呢?为更好地了解任大妈狭窄血管的功能学情况,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黄抒伟教授决定为任大妈行右侧冠状动脉FFR检查。FFR最终测得的值为0.90,表明狭窄病变未对心肌供血造成显著影响,任大妈的恶性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狭窄无因果关系。因此,黄抒伟教授结束手术,建议任大妈进行ICD植入术以预防心脏性猝死,同时也建议任大妈强化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与管理。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没有进行FFR测定,给任大妈进行介入手术,会给任大妈带来哪些危害吗?黄抒伟教授解释道,因为任大妈的恶性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狭窄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为她进行介入治疗并不能让其受益,相反地,可能会增加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支架内血栓等风险。

  看完这个病例,大家有没有觉得FFR真的是特别棒棒哒!!!

【发福利啦~~~】黄抒伟教授温馨小贴士

    最后,我院英俊潇洒、博学多才的黄抒伟教授还为大家奉上了预防冠心病的温馨小贴士:

     一了解易患因素(性别&家族史)

  男性在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冠心病家族遗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建议:这些人群定期体检是很重要的,并且要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一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二纠正危险因素

    1. 维持正常血压

    2. 保持血糖稳定

    3. 积极控制血脂

    4. 保持体重正常,预防超重肥胖

    5. 戒烟戒酒

    6. 科学饮食

    7.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8. 注重精神心理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