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疝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由于局部解剖及组织发育的原因,此处存在一个薄弱区——腹股沟管,加之腹腔内压力变化无常,压力高时腹内脏器可由此向体表突出而形成包块,俗称“疝气”。在解剖上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临床上多表现为局部出现一肿物,伴坠胀不适,通常在腹压突然增大如咳嗽、打喷嚏、排便、劳累时发生,肿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大,可进入阴囊,多数情况下平卧或用手可以将肿物还纳进腹腔,但有时不能成功,时间过久可致内容物缺血坏死,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从发病根源上讲,疝的发病原因一是由于局部的腹壁强度降低,其中包含先天性因素在内,但也有后天因素,二是腹压增高,后者往往是该病的触发因素,同时又是其加重的罪魁祸首。既然有后天因素在内,那是可以预防的,或者说可以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怎么预防疝的发生呢?首先要控制体重,肥胖尤其腹部肥胖为主(男性腰围大于85cm,女性大于80cm)将大大增加疝的发生几率,但也不能过度病态性减肥,失去脂肪垫(尤其腹膜外脂肪层)的保护也易促发。其次是吸烟,我国烟民队伍庞大,尤其烟龄长者,组织中弹性蛋白裂解增加,强度下降,易发疝。第三,有些长期的慢性疾病可引起腹压增大的要及时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咽炎,甚至抽烟引起的咳嗽;顽固性呃逆;长期的便秘和包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便、排尿过度用力;患儿经常哭闹;第四,工作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搬运、托举重物,儿童避免长期哭闹。第五,加强身体锻炼,一可控制体重,二可加强腹壁肌肉强度。
但如果发生疝,治疗最根本的方法是手术修补缺损。如果患者年龄在1周岁以内,可以观察,但要尽可能避免哭闹、咳嗽,随着年龄的增长,腹壁强度的加强,可能会自愈。经典的手术方法已经沿用了将近200年,是将缺损周边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故术后局部张力较大,不仅疼痛多发,且有10-16%较高的复发率。现阶段主流方式是应用人工材料补片覆盖缺损,原位修补,即“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率降到1%,疼痛明显减轻。近年来又将腹腔镜技术引入疝手术,手术原理更符合人体生理,与开放时无张力手术相比,无论是在术后恢复时间、疼痛发生率、局部舒适度、美观等方面,都显现出其更大的优势,是疝手术的又一大突破。
对于疝术后的人群要注意:
1、手术后1~2周切口会疼痛不适,尤其在活动时,乃牵拉所致,适当予镇痛治疗,口服止痛药为主。
2、术后切口用小沙袋压迫24小时,以减少局部出血或由于布片植入有可能导致后期积液。现在多采用皮内缝合,美观,但更应该多观察切口有无积液。若病人术前疝囊巨大,则术后出现阴囊水肿或积液的可能性增加,如是则须卧床,并托起阴囊,待阴囊肿大消失后,才可下床。
3、术后应采取平卧位,若要采半坐卧式应将膝盖弯曲,以免造成腹压增加。
4、通常手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下床时先将健侧身体移到床边,向健侧侧卧,以健侧手臂支撑身体坐起,欲躺下时,先坐于床边,以健侧手臂支撑身体,由健侧缓缓躺下。
5、饮食方面:可增加乳制品、蛋、鱼肉等高蛋白质摄取,可促进伤口愈合;进食清淡易消化的事物,防治便秘,必要时予口服通便药物;多饮水,每日摄取至少2000mL。
6、日常生活方面:如出现咳嗽,立即用手压住伤口,可减轻腹部用力造成伤口疼痛。术后三个月内避免腹压上升之活动:如咳嗽、用力解便、提重物、长时间上下楼梯、登山、骑脚踏车、骑摩托车及跑步等剧烈运动。
专家名片:闫兴军 主任医师、副教授、肝胆外科主任。九三学社社员,1991年6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医疗系(五年制本科),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附属医院,一直从事普通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2002年度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进修学习。
熟练肝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外科疑难病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正确的处理方法。熟练开展胃肠、肝胆胰、甲状腺、乳腺、腹壁疝、四肢血管的各种常规手术操作和腹腔镜胆囊、胆道、脾脏、结直肠、腹壁疝手术等。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