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生活与健康】分级诊疗:让挂号看病更加便捷有序

发布时间:2018-04-10 11:27:15

 

分级诊疗:让挂号看病更加便捷有序
 
本报记者 金淑丽  通讯员 蒋明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分级诊疗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
 
  而据了解,浙江省早已试点一年多。浙江省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工作究竟开展得如何?社会各界对此充满期待。
 
  记者了解到,转诊信息平台的建设、“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的实施,使得医疗资源配置趋向合理、挂号看病更加便捷,让浙江老百姓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家门口优质医疗资源,也感受到了分级诊疗制度带来的便利。
 
分级诊疗势在必行
 
  今年以来,医患纠纷事件时有发生。随着医改的深入,进一步强基础,提高基层医生专业水平,开展基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或许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据了解,我国三级医疗服务呈现出“倒金字塔”状。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老百姓看病热衷专业级的大医院,最好还是“北上广”。在优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大医院排长队、人挤人,“排队一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了常态。在很多大医院,患者由于排队等候时间太长,情绪容易急躁。因此,总会认为医院服务不到位、不理解医生的付出、不体谅医生的忙碌,甚至对医生恶语相加、拳脚相向。
 
  如何让大医院不那么挤?如何轻松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如何将患者踏踏实实地留在基层,而不是总想着往大医院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会议指出要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会议明确要求今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分级诊疗逐渐深入人心
 
  所谓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并按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诊疗秩序,确保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其实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医疗资源的集约与效能,让民众分享到深化医改的更多红利。
 
  其实,早在去年,浙江省便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该省2个地级市、25个县(市、区)已分三批于201410月底、201412月底、20153月底分别启动了试点工作。此外,城区的多家社区医院也已经与大医院开通了“双向转诊”医疗服务。一年多来,分级诊疗以及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开展得如何?社会各界对此充满期待。
 
  记者在大关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门诊挂号处排着队,前来看病的人并不少。
 
  坐在大厅等着叫号的徐阿姨告诉记者,“小毛病去社区医院,疑难杂症找大医院。这是理所当然的。”徐阿姨说,自己家就住在上塘路边上的大浒东苑,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社区医院,出现小病小痛,走过来看一看,很方便。而且社区医院由于挂号、看病、抽血、化验、缴费、配药各个环节的科室相隔也不远,不会像大医院一样楼上楼下来回跑,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真可算是一大福利。
 
  旁边的王大伯凑过来说:“先到社区医院看病,挂号不收费不说,诊查费可能还可以报销得更多哩。”
 
  记者了解到,试点的2个地级市和25个县(市、区)均建立并完善了医保级差支付方式,调整门诊、住院和重大疾病报销政策,差别化设置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跨统筹区域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提高经转诊患者的报销比例。执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起付标准的住院起付线政策,起付标准阶梯式提高。所以,王大伯的话不无道理,去社区医院看病,花费确实会比直奔大医院要来得少。
 
  此外,很多前来看病的患者认为,社区医生有时间沟通,能深入了解自己的病情。“在大医院,一个专家一天要看七八十个病人,在每个病人身上花的时间甚至不到10分钟,没法全面了解你的情况;在社区医院因为病人不多,医生们可以和你聊半个多小时,从各方面对你的病情进行指导,需要转诊时,预约更对路的专科医生。”大关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医生说。
 
专家下基层  老百姓看病有保证
 
  “刚做完输尿管软镜,三天之后差不多就能出院了。”浙江省新华医院泌尿外科胡青副主任对前几天从德清转诊来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陈大爷说。
 
  62岁的陈大爷是德清人,去年夏天去家门口德清一家医院体检做B超时发现了左肾结石,约1公分,但由于当时未见陈大爷有腰酸腹痛、尿频尿急及肉眼血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医生便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
 
  一个多月前,陈大爷再次到医院做体检,体检显示“左肾积水,左肾多发性结石”,陈大爷的女儿在左右为难之时,听说有省新华医院泌尿外科专家吕伯东教授会定期下来看专家门诊,于是父女俩就拿着检查单求助。“解决这种病痛,目前最适合、最好的方法是在输尿管软镜下行碎石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吕教授仔细看完陈大爷的病后对父女俩说。
 
  着实为父亲病情担心的同时,得知基层医院并没有做该手术的设备。这又让父女俩犯愁。为了方便陈大爷做手术,吕教授当即在门诊给他做了手术前的置管准备,即在膀胱镜下放置双“J”管,免去了陈大爷从德清跑到杭州,再回家的路途奔波。插管后的第十天,陈大爷便如约转诊进入了省新华医院,接受了在输尿管软镜下的左肾结石碎石手术。
 
  看着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休养的父亲,陈小姐面露喜色。“还好碰上省新华医院的专家下基层,不然我们现在可能还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找好专家呢。”陈小姐说。
对于分级诊疗
 
老百姓也有担忧
 
  担忧一: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能让患者放心吗?
  
  对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医生有时间和患者进行更长时间的问询、诊疗,这对诊断疾病很有好处。
 
 
  另外,省新华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的专家会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医疗支援,帮助社区医生提高业务水平,不但会受邀进入社区医院开展业务培训,还会去社区医院定期坐诊。“让好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去坐诊,这确实是个好法子,我们也确实在这么做”,该负责人说,“我们医院的很多临床专家,在拱墅区等周边区县,包括德清、临安等社区医院,每周坚持坐诊一到两天,尽最大努力让基层民众享受到好资源。”
 
 
  此外,像浙医二院这样的大医院,还主动承担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培养任务,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定期派医生到浙医二院进修学习,浙医二院专家也经常到社区当导师。
 
  担忧二:分级诊疗会沦为一种形式吗?
 
  与大医院关系紧密之后,社区医生的水平会提高。此外,社区医院与省市医院合作,比如浙医二院、省新华医院、红会医院、市三医院等每天给社区医院一定的专家门诊号,共享专家资源。再加上去大医院看病,报销比例少,费用会大幅度提高,所以,长此以往,大多数病人会首选社区医院、留在家门口的医院接受治疗。
 
  另一方面,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将会使双向转诊更加便捷。例如去年西湖区便已经推出了“社区健康通”APP,通过这个平台,西湖区的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可以帮病人预约浙医二院、省中医院、省立同德医院、浙江医院、杭州市中医院这5家医院的专家号,还可以预约浙江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的检查项目。
 
  再如,前段时间,浙江省中医院联合21家医疗机构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的浙江省中医院医疗联合体。“纳里健康”APP与医院智慧医疗系统对接,搭建“省中医疗云”,并为“医联体”单位开放接口,使成员单位接入平台,实现彼此互联、资源共享。
 
  不难发现,各个社区的双向转诊通道,大多是进行区域性对接,比如拱墅区,由区卫计局牵头,对接省新华医院、杭州市二医院,个别卫生服务中心,也会就近跟大医院单独开展合作,比如大关上塘地段卫生服务中心除了跟省新华医院、市二医院外,还会与省人民医院联手。这类对接,主要考虑是方便老百姓的就医习惯。对转诊信息化的对接,省新华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转诊过来的病人在我们医院接受的治疗,包括医生治疗的手段、用药等,都会留在区域信息平台的病人档案里,这样,出院的病人转回社区医院康复治疗时,就能给社区医生提供完整的住院信息,便于病人得到连续化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