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生活与健康】过劳死多发于脑力劳动者

发布时间:2018-04-10 11:27:12

过劳死多发于脑力劳动者

疲劳是身体发出的警告 适时给身体放个假

本报记者 卢竹璟  
 通讯员 阮芝芳 文/
   近年来,由于过度疲劳而致死的现象越来越多,过劳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什么过劳死事件频频发生?当人们出现哪些症状时又该引起重视?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过劳死事件的发生?
  浙江省新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专家黄抒伟表示,过劳死事件多发于脑力劳动者,由于疲劳过度,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浙江省新华医院急诊科主任周冰之表示,从疲劳状态到出现过劳死的现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人们出现心烦意乱、性情急躁、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等疲劳状态时,一定要注意自我调整,以防导致过劳死的发生。
过劳死多为心脏性猝死
  这几年来,过劳死的事件越来越多。20128月,当时年仅25岁的浙江电台音乐频道的女主播因为心肌炎而猝死;201411月,24岁的年轻小伙在吃面时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201412月,住在杭州市双菱路的25岁姑娘在睡梦中因心脏骤停而猝死……这一桩桩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比较发现,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有几个特点:年龄普遍较轻、长期处于较大压力之下。
黄抒伟表示,过劳死事件多发于脑力劳动者,之所以屡屡发生过劳死事件,主要是由于这些人长期处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的状态下,从而导致出现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
  “引起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由于心血管问题所引起的心脏性猝死,比如恶性心律失常。”黄抒伟解释说,当人们长期处于疲惫的状态下时,容易导致体内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一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脏就无法完成泵血功能,从而造成全身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一旦救治不及时,就会危及生命。
过度劳累就是透支生命
  黄抒伟和周冰之都指出,每个人都可能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出现疲劳状态,尤其是处于脑力劳动的人群,比如医生、记者、教师、企业经营管理者等,加班、熬夜、疲于奔命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常态。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自身透支过度。
  “就如同一个皮筋一样,能伸能缩,可以自我调节。但是如果皮筋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总有一天会被绷断。”周冰之说,“人的身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下,自然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总会出现崩溃的一天,严重的就会导致过劳死的发生。”
  周冰之告诉记者,1月底时,就有一个设计师因为连续多天通宵设计图纸而突发心律失常,被送到新华医院抢救,幸亏发现得及时才没有因此丧命。无独有偶,212日晚上,同样是一位设计师,也是因为过度熬夜而突发心律失常,可惜在送往新华医院的途中已经不治身亡,而他年仅25岁。
警惕身上出现的疲劳症状
  周冰之指出,疲劳是一种慢性的状态,处于疲劳状态下的人会出现心烦意乱、性情急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脾气暴躁、失眠等症状。
  黄抒伟进一步指出,人们如果出现肌肉痛、关节痛、骨骼痛,稍一活动就觉得非常劳累,常常腰酸背痛、提不起劲、想要休息,或者掉发越来越严重,头发变得干枯、发黄,又或者皮肤越来越差,没有光泽和弹性,这些都可能是疲劳的表现,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置之不理,任其发展。
  黄抒伟打比方道,如果把人的身体比作一辆能承重10吨的货车,正常的使用年限是15年。如果经常让货车承载30吨的货物,车子的零部件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来提醒司机需要进行保养并且合理使用,可是如果此时司机不引起重视,依然让其超负荷工作,货车的使用年限自然会缩短,也许只用了三五年就会报废。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假设在正常作息之下可以有80年的寿命,如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身体发出的警告放任不顾,久而久之,就会提前“报废”自己的生命。
疲劳状态下要学会自我调整
  黄抒伟和周冰之均表示,一旦出现疲劳状态时,一定要学会自我减压、自我放松,给自己进行一次全身保养。在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如水果、蔬菜、菌藻类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类抗压食物。另外,特别要注意按时食用早餐。黄抒伟解释说,科学有规律的食用早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处于较低的压力水平状态,起到自我放松的效果。“此外,还要做到及时补充水分。”黄抒伟指出,水分对健康十分重要,如果体内缺少水分,血液就会变得黏稠,并且不能将水分输送到各个器官,从而人就会感觉到疲劳。
周冰之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多参加户外活动,进行一些有氧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身体的负担。
此外,泡个热水澡或者听听音乐也可以起到自我放松的功效。周冰之建议道,当人们感觉到疲劳的时候,不妨打开音乐听听歌。
“不要忽略沟通和倾诉的力量。”周冰之告诉记者,当处于高压状态时,及时地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倾诉心中的压力,给情绪一个出口,这样可以有效地摆脱负面情绪,使人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如果工作压力确实超负荷时,也可以向领导进行及时的沟通,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实现工作、身体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