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服用有讲究
中药汤剂的服法是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特点来决定的。中药汤剂正确服用在治疗过程可助药效充分发挥,反之则影响药物疗效。
1.服药次数
一般病症每日服一剂中药,每剂中药二煎或三煎,分两次(早、晚各1次)服或三次(早、中、晚各1次)服;
急症、高热和危重病人酌情每日2~3剂或遵医嘱。
2.服药方法
温服:汤剂不冷不热时服用,为一般服药方法,以防过冷、过热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
冷服:汤剂放凉后服用,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如服苦寒清热、凉血解毒、止血止吐药。
热服:汤剂趁热时服用,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服辛温解表、祛寒通血脉药。需注意的是,服发汗解表药后,宜多喝热开水或食热粥,安卧,以助药力促发汗,忌酸味食物及冷水。
顿服: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一次服完,迅速发挥药效,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最大效应,多用于痛症、胀症,也有热症、出血症,多属急症重症。
频服:不同时段分数次频频服用,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见效快,如咽喉病者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呕吐病人宜少量频服或先服少量姜汁后再服药。
冲服:用药液将不溶于水或不宜煎煮的药末冲服送下。
3.服药时间
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分钟左右服药。病位在下,如治疗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的药宜饭前服,以使药性易下达。治疗肠道疾病的药也宜饭前服,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更好地发挥作用,不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一般滋补药宜空腹服。
饭后服:一般在饭后30分钟左右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饭后服,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饭后服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如用于治疗脾胃病的药物。
空腹服: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可避免药与食物相混,能迅速入肠并保障较高浓度而充分发挥药效,如健胃药、驱虫药、泻下药、滋补药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补心脾、安心神、涩精止遗、镇静安眠药。
隔夜服:睡前服1次,隔日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主要是指驱虫药。
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需掌握发病规律,在发病前服,如截疟药在疟发前2小时服。
需要强调的是,特殊服法遵医嘱。
来源:生活与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