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资讯

秋冬季养生与保健

发布时间:2018-04-10 13:58:55
    秋季天高气爽,草木凋零,大地气象明朗;冬季万物闭藏,天气干燥,气温低。秋冬季养生是以适应秋冬季气候变化为主;预防旧病复发,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复发与发生、发展。  
   中医讲究顺时养生。顺时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秋冬季由于夏、秋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空气又干燥,如果机体不能适应这一变化,抵抗力下降,很易患感冒,一些“老毛病”也特别容易复发,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  
1、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秋冬季气温变化莫测,温差大或气温过低,空气干燥,是感冒多发季节。秋冬燥易伤肺,如因着凉,导致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尤其是老年人、小儿、体弱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史者更易复发。  
2、胃肠道疾病:入秋后气候转凉,身体疲劳时,抵抗力下降,消化功能和肠道抗病能力减弱,易发生腹泻,尤其小儿易感染秋季腹泻。有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秋冬季节易复发。  
3、风湿、关节病:秋冬季气温低,大风降温天气,骨关节性疾病易复发或发生、发展。  
4、心、脑血管疾病:寒冷刺激致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易诱发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在此季节血压升高,症状加剧。
生活起居:   
1、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气温变化较大,夜温低要盖好被褥,以免受凉,日间衣着不宜过厚,以不着凉为度。适当少穿点,适当冻一下,利于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冬季注意衣着保暖,尤其注重足的保暖。外出时注意手、足、头面部防寒保温,预防冻疮。  
2、环境舒适:室内温湿度要适宜;保持空气流通、新鲜,室内燃煤取暖要注意防止煤气中毒。  
3、睡眠充足: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早睡迟起。一般8-9小时睡眠,老人可以适当增加。睡眠时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风的侵袭,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等疾病。
4、皮肤保养:保持皮肤滋润,忌洗浴过勤、水过烫、揉搓过重,浴后涂擦润肤,防止皮肤干燥、脱屑。  
饮食调养:   
秋冬季节天气特点是干燥、寒冷,饮食宜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  
1、多食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蔬菜、水果、豆类等食品,如梨、西红柿、柑桔、葡萄、大枣、萝卜、芝麻、莲子、银耳、蜂蜜、红豆等。少食辛辣食品,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2、注意补充水份,每日不少于2000-3000毫升。   
3、冬季宜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禽蛋、猪肝、芝麻、黄豆、花生等。   
4、冬天为增加御寒能力,其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含糖、脂肪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但要注意避免过量进补,否则有害无益。  
身体锻炼:   
秋冬季节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锻炼要量力而行,要注意防受凉,运动时不要穿的过少,身体发热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切忌穿汗湿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免着凉。在运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防运动损伤。
精神调养:   
秋冬季精神调养要做到安然恬静、情绪稳定、胸怀开朗、心情舒畅而达到养精蓄锐。由于气候变化不定,冷暖交替,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因而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自己,学会自行解脱。可采取与朋友交流沟通、参加户外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方式,进行调理。
特别提醒:   
冬季天气变冷,气管、血管不同程度上痉挛,氧供应减少,血流缓慢,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要予以重视。尤其老年人应注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和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