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寒露过后务必关注这几点 稳住血压防“爆表”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18岁以上知晓血压”。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教育学院讲师、心血管内科林冬铭医生表示,寒露后气温越来越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节已经来临,这类患者要时刻提防。对于普通人来说,保护血管、预防高血压应该从年轻时做起。
寒露后 血压更容易“失控”
寒露过后,气候由凉爽转为寒冷,昼夜温差又大,血压容易“失控”。
多项研究表明,气温对血压有明显影响。当气温降低时,机体为了维持正常体温,全身血管明显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这样的调节会让血液浓缩,加大心脏负担,减少心肌血液供应量。当血压升高过快时,血管强烈收缩,容易导致斑块不稳定,也加大了心肌梗死风险。
另外,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减慢,容易诱发脑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意外。
林冬铭提醒,这段时间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做好保暖,尤其是老年人。俗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大家要及时添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露脚。
家庭自测血压对血压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清晨血压的管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24小时都在不断变化,一天当中通常有两个高峰时段,分别为6:00至10:00、16:00至20:00。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中风大多集中于清晨高发,加之这段时间是降压药物效果最薄弱的阶段,很多药物在这个关键时间段反而不能提供有效的血压控制。因此,管理清晨血压,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意义重大。
患者在平时要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最好每天定时定位测量2次。对血压不稳定者一天应测四次血压,分别在晨起时、上午10时左右、下午或傍晚、睡前。
降压药不是一吃就灵,这段时间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还应定期去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评估,看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平时遇事避免焦躁,保持平和心态。
预防高血压年轻化从少吃盐开始
事实上,高血压患者“年轻化”已成一种趋势。
“从临床的情况来看,秋冬季节不论是新发的患者还是血压控制不稳的老患者都相对较多,其中不乏一些年轻人。”林冬铭医生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保持血管健康,尽可能远离高血压。
比如控制钠的摄入。摄入过多食盐是引起高血压的因素之一,其中真正的元凶是食用盐中的钠。除了食盐之外钠含量高的食物还有腌制食品、番茄干、零食、乳酪、海蟹、发酵粉、小苏打、汤料包、香肠、熏肉、咸肉、沙拉酱、酱油等。
健康饮食结构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美国营养学会专为预防高血压设计了得舒(DASH)饮食法,这种饮食方法鼓励吃多种富含钾、钙、镁等元素的食物,帮助稳定血压。
发病年龄越早,血压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高血压对身体损伤越大。建议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变化。另外,大家在工作中也要劳逸结合,避免让自己的神经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平时注意合理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将BMI保持在24以内,腰围控制在90厘米(男性)、85厘米(女性)以内。
媒体链接(点击标题可查看原文):
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寒露过后务必关注这几点 稳住血压防“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