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天目新闻)】手指划破差点截肢、膀胱造瘘管周围长满结石 疫情期间这些病千万别拖
近日,杭州各大医院已经全面恢复了正常。疫情期间,许多人对医院“望而却步”,这几天我院门诊就有一些“囧事”——手指被划破、化脓到坏死;拖了40天不换造瘘管,导管周围长满结石;“小中风”再养养,被120紧急送来抢救……
小病不治拖成大病,小心春季高发病
2月中旬,家住杭州的张女士就急匆匆跑到医院急诊室,说手指疼得钻心,实在疼得熬不住了。
张女士今年42岁,几天前,她在切菜时不小心把左手食指切出一道1厘米长的口子,自己在家用纱布包扎一下,为了止血,还特意用橡皮筋把伤口包严实。
过了一晚,感觉受伤的手指胀得很,丈夫劝她到医院看看,张女士一听连忙摇头,“这点事还要去医院?过两天就好了。”
三四天的时间就这么熬过去了,张女士的手指肿成了两根那么粗,还有脓水,已经疼得实在受不了,才来到医院来。外科医生检查后发现,手指已经出现严重缺血性改变,部分坏死,如果再拖下去,有可能手指都保不住,需要截肢。
所幸,经过近一周治疗后,张女士手指的症状明显好转,没有造成更严重后果。
像张女士一样,疫情期间更愿意“熬一熬”的病例有不少。
有的病人原本一月一换的膀胱造瘘管,拖了两个多月没去换。到医院换管时发现导管周围已经长满黑色的结石,加重了病情。还有的病人在家里出现短暂性黑蒙,看不见东西,还有呕吐、头晕的症状,第三天就突发脑梗送进急诊室抢救。
我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周冰之说,疫情期间,有些患者总想着先熬一熬,拖一拖,等过阵子再看也不迟。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是做到了,但一些疾病却被拖重了,甚至危及生命。医生建议大家科学防护,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周冰之说,现在进入春季,气温变化幅度很大,要注意这个季节的高发病,有些病是不能靠“熬”的。比如,常见的急性心梗、急性脑梗、胆管炎、肾结石肾绞痛、急性肠梗阻、胃出血都是这个季节好发的,需要注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都需要定期复查,调整药物用量。错过了最佳诊疗时间,不光治疗难度增加,治疗效果、功能恢复都会差很多。
门诊病人不多,防控也很规范
目前,根据浙江卫健委的有关部署,杭州各大医院门诊也陆续恢复,门诊量总体恢复到疫情前的一半左右。
“现在门诊病人不多,看病还不紧张。医院的防控措施都非常规范,市民就医尽可以放心。”我院门诊办公室主任马寅锋介绍,“在我院,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专科门诊、浙江名中医分馆已经恢复正常,包括五官科、眼科、口腔科这些与疫情相关性比较大的科室以及一些检查项目,如胃肠镜检查、肺功能检查、肌电图检查。但考虑到疫情还没完全结束,暂时不开放洁牙、牙齿种植的治疗项目和体检项目。”
为了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医院门诊实行了分时段预约就医,可以提前在医院公众号、网络、电话等先完成挂号预约,按照预约时间去医院取号就诊。马寅锋特别提到,预约时间段一般是30分钟,大家记好时间别太早到、也别迟到。
同时,马寅锋提醒广大市民,进入院区时务请主动出示实时健康码,配合测量体温及必要的流行病学史询问,服从预检工作人员的分诊和引导;院区内请全程佩戴口罩;请勿聚集交谈,人与人至少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候诊时保持安静,叫号后进入诊室,保持“一人一诊一室”。
上左图为:急诊收治了一位低血糖患者,周冰之主任正在为她做详细检查。摄影:高智峰
上右图为:医院各入口设置了预检分诊检测点,确保就诊患者“零漏诊、零感染”。
媒体链接(点击标题可查看原文):
浙江在线(天目新闻):手指划破差点截肢、膀胱造瘘管周围长满结石 疫情期间这些病千万别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