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援外医者万里之外的新年
春节,万家灯火团圆时,中国第26批援马里医疗队的成员们却驻守在非洲马里共和国,他们无法和家人团圆,带着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在马里的热土上释放着光和热。在假期里,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医疗队中来自浙江的姚丽萍和季雪良两位医生——
大年三十是援马里医疗队难得的休息日,记者在这一天通过微信联系了姚丽萍和季雪良两位医疗队员,从他们传过来的一张张照片中,依稀可见马里首都巴马科一如往常的平静而炎热,卖墨镜的小商贩们稀稀疏疏地分布在街道的两旁,偶尔有头顶重物的非洲女人经过。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医疗队驻地的餐厅却热闹非凡。医疗队员们分组打扫卫生、挂红灯笼、动起手来包饺子,一时间,面粉“纷飞”,欢声笑语四起,元宝状的饺子整齐地排放在砧板上,像一颗颗串联在一起的心。
“年三十早上,我就早早起床啦,和队友一起包饺子,为了和国内同步,我们中午吃‘年夜饭’,下午看春晚。”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的副主任医师姚丽萍是中国第26批援马里医疗队的一员,上个月跟随队伍驻扎在马里医院。她告诉记者,在这么远的地方工作,想家是肯定的,特别是食堂饭菜不可口的时候尤其想家,在除夕之际吃上一口饺子,也算一解思乡之情。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医疗队在春节里安排了满满的集体活动——年初一和马里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我们医疗队还在联欢会现场表演了歌舞《芳华》呢,我是七位伴舞之一,从来没跳过舞,这回‘赶鸭子上架’了。”姚丽萍说,年初二和部分队友去登山,初三去参观医疗队前辈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大年初七,记者再次通过微信联系了姚丽萍。“相比于医疗队前辈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如今的马里医院已经进步很多。”姚丽萍向记者介绍说,马里医院是我们国家援建的,她是超声科唯一的专职医生,科室里唯一一台机器也是中国援助的,“条件很艰苦、蚊子多、传染病泛滥”是姚丽萍对马里医疗卫生条件的初步印象,“每天干活之前我要在腿和手臂裸露的地方喷上防蚊液,即便如此,还会或多或少地被咬上几口。”
“这里很多病人都是到了疾病中晚期才来就医,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只能是减轻一点点痛苦而已。”春节前夕,姚丽萍已经碰到好几例这类病人,“我很难过,觉得自己的能力太有限了,真希望能像动画片中的孙悟空一样,有‘变变变’的本领,让人们都能恢复健康。”
和姚丽萍同为中国第26批援马里医疗队成员的季雪良也深有此感,“很多人因为生活条件所限,耽误了时间,没有及时来医院看病。”季雪良在微信里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传来他的工作照,身为丽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副主任医师,他在马里医院主要负责胃镜检查和肠镜检查。
春节前夕,季雪良就碰到一个病人,一位60多岁的当地老人,误吞了一根4厘米长的鱼刺,卡在咽喉的深处,因为没有钱就没来医院,直到4天后咽喉化脓发炎、无法进食才来就医。“当时病情非常危急,鱼刺随时可能刺破大血管引起大出血或严重的感染,可能危及生命。”所幸,季雪良通过胃镜,顺利地把他的鱼刺给拔出来。
在马里医院不到一个月的工作时间里,季雪良已经完成胃镜100余例,肠镜20余例,直到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他还一如既往地工作着,丝毫没有松懈。“每一个马里病人看到中国医疗队员,都会很高兴地和我们问好,有些人还能说中文‘你好,谢谢’,这是我的动力源泉。”他说。
对于季雪良而言,今年的春节有很多的“第一次”,“我从小到大都是在丽水和家人一起过年,没想到,第一个不在家乡度过的春节,竟然是在离祖国万里之外的非洲。”这个总是面带微笑的男人谈到“家”的话题,总会不由地伤感,他絮絮地说,很想念父母,即使有哥哥在家照顾,也想念在护士岗位奔波忙碌的夫人和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所幸的是,这里最近两年有了无线网络,虽然信号不太好,但总能从时断时续的视频画面中“捕捉”到家人的脸庞。
整个春节期间,季雪良在微信朋友圈记录着医疗队的点点滴滴。大年初二,季雪良和队友们一起登山,合影中,他留下了一个自信的笑容,“既然我们医疗队员不远万里来到马里,就要尽力做到最好。”他说,新年愿望是希望马里人民身体健康,生活一年好于一年,当然,更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祝愿家人和自己都平平安安。
除夕,援马里医疗队员一起包饺子(左一为姚丽萍)。(医疗队供图)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