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导航
Department navigation
专科简介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科具有40余年历史,是杭州市区设立肝病专科最早的综合性医院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腹水,肝癌、肝衰竭,各类感染性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充分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业界和患者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现有主任中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7名。其中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省级名中医2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6名。专科配备肝病治疗仪、超声药物离子导入、中低频治疗仪、人体成分分析仪、电子艾灸仪、肝脏弹性超声和脂肪半定量检测系统、电子胃肠镜、DSA数字造影设备等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开展肝穿刺病理诊断、无创肝硬度检测技术、内镜下治疗技术、肝癌介入技术(TACE、RFA等)、血液净化疗法,结合传统电子艾灸、超声药物导入疗法经络治疗、中频脉冲治疗、中药熏蒸、肝病治疗仪照射疗法、耳穴埋豆等技术;中医经方、验方和协定方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收效显著。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任务、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本科生教学培训和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浙江省公民健康素养教育和传染病防控科普宣教。
诊疗范围
本科开展各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遗传代谢性肝病、妊娠肝病、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等。此外还参与内科感染性疾病、季节性传染病的诊疗,为病人提供中西医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和多种综合有效诊疗手段。
特色医疗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特色:根据最新指南提供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尤其在耐药防治、乙肝功能性治愈、停用复发、肝癌的二级预防、肝衰竭的预后判断与早中期逆转,急性发作高胆红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抗肝纤维化治疗、免疫调控,从而提高疗效;根据“胃气理论”评判患者病情,调整肠道微生态,以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专科采用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改善慢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效果。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来提高慢乙肝抗病毒疗效,减少耐药,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进展,较少肝衰竭的死亡风险及肝癌发生率,提供生存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后续累积的效应。
2.肝硬化治疗特色:主要针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出血等并发症,根据中医胃气理论和朱丹溪《格致余论》鼓胀治疗经验,采用名医验方中医温阳养肝固本方配合脐部贴敷剂外治法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消除顽固性腹水,并开展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术、套扎术等诊疗技术,治疗消化道出血。通过研究表明中药“脐透消臌贴”脐部贴敷在门、脾静脉内径缩小,门、脾静脉流速加快,门静脉血流减少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中药“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我们在消除腹水,改善肝硬化肠道功能、肝性脑病,科技攻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临床上均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推广应用。
3.脂肪肝治疗特色:“五位一体”(内治、外治、营养、运动、心理)综合诊治、多学科开展“脂肪肝联合门诊”,建立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对每位患者进行饮食营养及运动指导,内容包括调脂茶、经络锻炼法、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手段,疗效显著。
4.肝癌治疗特色:针对不适合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通过经方中医扶正解毒,软坚散结及外治法活血止痛、肿瘤微创介入(TACE、RFA术等)、靶向药物以及生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结合中医药免疫调节治疗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
优势技术
1.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抗纤维化疗效,延缓肝硬化患者的进展;中药脐部透皮吸收降低门静脉压力、抗内毒素血症,中药保留灌肠抗肝性脑病;内外治结合治疗顽固性腹水,预防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2.在西药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率;根据“治未病”理论减少肝癌的发生率;
3.开设脂肪肝联合门诊,对脂肪肝患者进行“五位一体”综合诊治,从内治外治,饮食、运动、心理等全方位管理;逆转代谢综合征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病变;
4.对不明原因的肝病,拥有病毒系列、代谢系列、免疫系列、基因系列、肝组织学病理检查等筛查手段,确诊率高;中医预后判断模型联合MELD评分判断肝衰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5.使用非生物人工肝多种血液净化方法联合中西医综合治疗,救治重症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其肝性脑病(肝昏迷)以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疗效显著;
6.肝病中心带领外科、超声科、介入科、肿瘤科等多学科MDT,开展原发和继发性肝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除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外,还开展经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数、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载药微球)、冷热射频消融等术等,阻塞性黄疸的PTCD术,基因靶向和免疫治疗、中医治疗结合,使肝肿瘤预后明显改善;
7.针对乙肝孕妇患者采取防治阻断措施,预防新生儿母婴感染。
科研成果
我科针对临床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临床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于实践,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HBV携带者中医综合干预方案研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肝衰竭患者胃气定量评估与预后的关系”、“肝硬化中医虚实证候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等研究,获得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优秀论文;之江中医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浙江省中管局重大项目“芪灵合剂对慢乙肝TH17细胞等免疫平衡再建作用研究”,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肝病的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等科研项目,证实中医药能有效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慢乙肝抗病毒疗效,减少耐药,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在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中医外治法研究中(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药脐部贴敷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中药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浙江省卫生厅课题:“中药脐部皮透防治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清肠合剂”保留灌肠、中药脐部贴敷等外治法中医特色鲜明,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我科还积极开展针对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患者治疗过程的全程管理及基础与临床研究,如国家自然基金:“α7 nAChR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对NAFLD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在肝癌的发生与转移方面也进行深入研究,如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E3连接酶HERC4靶向SAV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研究”,为科学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打下基础。